圖:為1969年第一代金龍少棒隊簽名影本(時任白隊教練魏來長提供)
1969年第一代金龍少棒隊名單:
投手:郭源治(台東新生)、張瑞欽(台中大同)、陳智源(台南立人)、陳玉佼(台中忠孝)。
捕手:蔡景峰(嘉義大同)、蔡松峰(台南玉井)。
內野手:余宏開(紅葉)、莊凱評(台南永福)、黃正一(嘉義大同)、陳弘丕(嘉義博愛)、溫天壽(嘉義大同)。
外野手:李俊杰(台南立人),陳鴻欽(嘉義大同)、林建良(台北南松)。
候補兩名:施養斌(台中忠孝),施騰豐(台中大同)。
1969年6月8日晚上,一群少棒隊員在飯店內守在電視機前,因為他們知道晚上新聞報導,會公佈參加太平洋區少棒選拔賽參賽名單。
這個名單將是台灣棒球歷史上首次參加國際少棒比賽正式名單,是從三場紅、白對抗賽中,兩隊32名球員中決選出14名正選球員。
以陳智源為首的白隊14名球員,是第二批加選進來的選手,雖然在體型上比原本的紅隊優異許多,但是白隊集訓時間只有短短一個月,在隊型及默契上的養成,還是明顯不如已早練一個多月的18名紅隊球員。
前兩場紅、白對抗賽,白隊都以些微差距輸掉了比賽,依照選拔規定贏的球隊教練,將是第一任中華少棒隊總教練。棒協原本設計紅、白對抗賽的橋段,想對整個教練及球員重新洗牌改組,結果嘉義吳敏添所帶領的紅隊還是贏了。球員部份,贏的球隊至少可選九名,輸的一方最多只能選五名。
就像大學聯考等待看榜心情般,陳智源和其他選手共同守在電視機前,那時候他的心情其實是很緊張的,因為球隊在前兩場比賽輸球,他也沒有把握自己是否能夠入選,當電視主播唸起入選投手名單,他聽到自己名字被主播唸了出來時,開心的欣喜若狂和其他入選球員開心地擁抱起來。
當然也有一批沒有被唸到名字的小球員,很落寞地坐在一旁,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落選了。
那批12歲孩童就得如此早,經歷人生喜、悲對比很深的一幕。